索引号 | 53040020251615886 | 文     号 |   |
来   源 | 玉溪网 | 公开日期 | 2025-08-06 |
流淌在指尖的文化血脉——新平花腰傣竹编技艺的坚守与创新
□ 通讯员 杨傲然 刀雪锋 刀洁 陶永刚
在新平县的花腰傣村寨中,竹编不仅是生活的记忆,更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血脉。从实用的斗笠、秧箩到各式精巧的工艺品,傣族竹编技艺在传承人李正清的手中,走过了数十年的光阴。让我们走进他的工作室,聆听他与竹编的故事,感受这项非遗技艺的坚守与新生。
“我16岁跟着父亲学竹编,编好了就背到街上卖。”今年55岁的李正清回忆道。竹编的秧箩、簸箕等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赶集的日子,他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巴掌大的迷你秧箩、灵动的竹编小燕子,这些工艺品是他在30多年前开始的创新尝试。“以前编大的,后来琢磨着做工艺品,可以装笔、插花,年轻人更喜欢。”李正清介绍。
当被问及学习竹编的难度时,李正清伸出布满老茧的手。“两三年才能学到家,技术不好的时间会更久。”他拿起一顶花腰傣标志性的斗笠说,“光是编这个,就要三天。”从砍竹、剖篾到编织“达辽”(骨架)、锁边、装叶,每一步都需要极致的耐心。“太阳戴在头上”的斗笠,是花腰傣的文化符号,也是竹编中最难的作品。
“一起传承下去”——这是李正清最朴素的愿望。面对传承,李正清语气坚定:“我收了好几个徒弟,只要有人肯学,这门手艺就不会断。”他坦言,如今愿意静心学艺的年轻人不多,但创新的小工艺品带来了新希望。桌上那些精巧的笔筒、动物摆件等,正通过电商和文旅活动走向更远的地方。
2024年9月,李正清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当地通过非遗工坊、研学体验等方式,让游客亲手体验制作花腰傣竹编手工艺品,推动了技艺传播。
在机械化生产的时代,花腰傣竹编仍保留着手工的温度,每一道篾条的弧度,都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正如李正清所说:“傣族的竹编是活着的文化。”李正清手中的花腰傣竹编以其独特的纯手工制作与天然材料运用,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这些“能装万物”的竹器,既承载着民族记忆,也编织着更多未来的可能。
相关阅读:
- 杨绍富:27年成就方向盘上的匠心“驶”者 2025-08-06
- 云南省首届“云岭石榴红”青少年书法大赛在新平举行 2025-08-05
- 通海下打马坎小组:干在实处“靓”在眼前 2025-08-05
- 玉溪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机电设备维修工高基地建设场地改造及文化建设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2025-08-04
- “萤光计划”医务社工特训营在玉溪开班 2025-08-04
- 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玉溪市烈士纪念园保护范围的通告 2025-08-01
- 抓创新 促发展 2025-08-01
- 省委书记王宁在玉溪市调研 2025-08-01